話說深坑
深坑早期為淡蘭古道重要的轉運站,經過日據時期的建設、光復之後的振興,透過豆腐讓深坑名揚四海。
地理位置
新北市深坑區位於台北市東南方,北、西、南三面與台北市之南港、文山兩區為界,東與石碇為鄰。
深坑四周多山,每座山地高度從300公尺至500公尺不等,景美溪流經其中。
名稱由來
相傳清高宗二十年(西元1755年),大陸閩南地區發生了大旱災,於是泉州人許宗琴舉族渡海前來深坑墾拓,因為地形狹長形似簪纓,故名「簪纓」。
但接著清末、日治時期接連產生番亂,由於簪纓的地形易守且四面環山、形似坑底而倖免,改名為「深坑」;日治時期已成為『深坑庄』 ;台灣光復後正式列為『深坑區』。
深坑老街歷史
舊期的深坑老街,長約200公尺,寬不到2公尺的泥路,街旁的房舍也只是草屋,直到有次街上廟會,在焚燒紙錢時不慎引燃草屋,將整條深坑老街付之一炬;火災後的重建,才將屋舍設計為瓦屋,牆壁則是以土角磚做成,地板鋪著水石,就是俗稱的『土角厝』;至日據時代,1915年,日本人實施街道改正計劃,開始拓寬街道,土角厝也改建成有『亭仔腳』的立面街屋,成為今日深坑老街的面貌。
深坑老街形成
在日據時期,深坑曾為整個文山區的行政中心;昔日淡水河可上溯至深坑與石碇之間的楓子林,深坑成為台北盆地往宜蘭必經之路,加上附近地區茶葉與染料以此為集散地,成為今日深坑老街的由來。老舊屋瓦古厝、老街前的百年老樹,也成了深坑老街的地標,深坑老街的亭仔腳,裝飾著精緻的磨石花磚,似乎在傾說著深坑老街以往的繁華景象。
深坑特產攻略 - 深坑四寶
大寶─豆腐哥
- 深坑以豆腐聞名全國,其特色為純手工製作,因區內水質甘甜,不含鐵質,所以製成的豆腐芬芳細緻且不會變黃。
- 遵循歷代流傳「鹽滷法」釀製:以木炭燃燒加溫,製作出柔嫩又耐煮的鹽滷豆腐,略帶焦味,風味獨特。
- 豆腐怎麼做?
挑 - 挑選優質黃豆
磨 - 磨成豆漿後煮沸
凝 - 加入「鹽滷」,靜待凝固
壓 - 壓製成形
手作豆腐體驗:深坑農特產推廣中心(須預約)
二寶─竹筍妹
- 深坑地形與水質適合綠竹筍生長,也是深坑最大宗的經濟作物,清脆甜美又富含纖維質,能促進腸胃功能,兼具美味及營養。
- 盛產季節(每年5月至10月):6月及8月為兩個產筍高峰,6月的高峰期又稱正筍期,8月的高峰則稱秋仔筍。
- 竹筍怎麼挑?
「四無」為無出青、無受傷、無漂白及無臭水管味
「四有」為竹筍有形(牛角形)、籜葉有緊、纖維有細及筍底有白。
深坑好農推薦
三寶─黑豬弟
- 深坑黑豬肉肉質鮮美、口感紮實。
- 早期在農會政策推動下,養豬戶大增、豬隻數量增加快速,鼎盛時期達到2萬頭以上,不僅是養豬重鎮也是大台北地區重要的豬肉供應地。
- 目前尚有10多家養殖場,養豬戶用回收的廚餘經高溫烹煮冷卻後餵食豬仔,故產量有限。
黑豬肉特產品:香腸、蒜泥白肉
四寶─茶葉娃
- 深坑乃台灣最早種植茶葉的地區,因地利與運輸之便,成為文山地區茶葉集散中心。
- 清同治年間(西元1862-1874年),淡水開港後,台灣茶葉開始進軍國際市場,同時帶動本區茶葉之發展。
同治六年(西元1867年),英商寶順洋行職員杜德試買拳山(含深坑)、海山地區茶葉,賣到澳門等地廣受歡迎,於是自安溪引入製茶技術及大批茶苗,在台灣北部丘陵地區大量種植,並在艋舺投資設立茶館,加工製造烏龍茶外銷。
由於台灣茶葉的大量外銷,各地茶樹栽種日廣。據西元1900年之調查,深坑、石碇地區之種茶戶數均達三千多戶,居全台之首。
在地茶行推薦:深坑農特產推廣中心 / 尚德 / 九方 / 高老莊